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
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
品读山东好人
诠释至善至美
谱写人间大爱
近日
山东省文明办公布
第134期“山东好人”
费县5人当选
他们分别是:
助人为乐好人王 箴
见义勇为好人王松伟
诚实守信好人王 涛
敬业奉献好人王传峰
孝老爱亲好人张学花
下面跟着小编
一起认识下他们吧!
王箴:用心用情关爱孤困儿童
王箴,女,汉族,1975年11月出生,现任山东华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临沂市手牵手孤困儿童心理辅导志愿者服务团费县团团长。2006年,王箴参加了费县妇联组织的“代理妈妈”活动,现场对接了一个孩子,从此踏上了帮扶孩子的公益路。到2018年,王箴已经从1个孩子的“代理妈妈”,变成了牵头组建孤困儿童志愿服务团费县团的团长,服务关爱着400多个孩子。她以大爱化成一盏指路明灯,照亮400多名费县孤困孩子们幸福之路。
身边的人都知道王箴有帮扶孩子的“爱好”,给她介绍的困境孩子越来越多。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于是她主动当起困境孩子和“代理妈妈”的“媒人”,动员自己的亲朋好友加入“代理妈妈”的队伍。同时作为女企业家协会会长,她感召所有的会员都成了“代理妈妈”,每年帮扶的孩子不少于60人。为了帮扶更多的孩子,2018年,王箴牵头成立了手牵手孤困儿童心理辅导志愿者服务团费县团,现有400多名志愿者加入到服务团,而且立志一帮就是20年,让失去关爱的孩子们重新得到温暖与呵护。
作为服务团团长,王箴带领志愿者们摸排走访了全县402个村1300多户孤困儿童,共摸排出0—14岁孤儿、事实孤儿、单亲父母无劳动能力、父母残疾无经济来源的贫困家庭儿童、特困儿童近600人。通过筛选,认定符合五类帮扶对象并已对接帮扶417人。对于这些帮扶对象,王箴带领志愿者积极开展各项教育、关爱活动900余次,志愿者陪伴孩子时长累计12000多小时。实施大病救助5人,实施眼疾治疗7人,帮助2名孩子落户,协调解决115名孤困儿童的上学问题,帮助200多名困境儿童家庭翻修房屋、添置家具和生活用品。王箴所经营的企业对毕业的孩子提供了多个就业岗位,利山涧旅游度假区对全市所有的孤困儿童和志愿者免费开放。
帮扶模式上,针对原来送钱送物单纯的物质帮扶不能解决孩子健康成长的根本问题,王箴带领服务团有针对性地开展“扶心、扶志、扶技、扶困”等帮扶工作,确保“一对一”精准对接长期帮扶,重在亲情陪伴和精神抚慰,每月至少联系走访两次。5年来,累计组织开展以心理辅导为主的冬令营、夏令营、特训营、观摩研学、登山、联欢会等集体活动400余场。联合共青团费县县委建设希望小屋433套,彻底改变了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环境。
2023年,王箴帮扶的一个孩子提供信息说,有一个其他班级的同学经常吃别人的剩饭。接到信息的第3天,王箴就到了这个孩子家中。了解到他每月只有二三百元的生活费,这对于一米八个头的男孩来说远远不够,而且这个男孩没有朋友,比较孤单。王箴鼓励他要靠自己的勤奋努力改变现状,同时悄悄转给孩子的班主任3000元用于孩子近期的生活费,并开始持续帮助这个孩子。
自1997年创业至今,王箴勇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公益事业,用助人为乐的情怀诠释着人间大爱。累计为困境家庭、70岁以上老人、拥军优属、疫情防控等捐款200余万元。付出不会被遗忘,2017年,王箴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2018年被省妇联评为“山东省三八红旗手”,2019年被省妇联评为“山东省五好家庭”,2019年被省巾帼志愿者协会授予山东省首届巾帼志愿服务“十佳爱心妈妈”,2020年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兴业不忘社会,倾情关爱弱势群体。王箴把无私奉献的志愿精神化作一次次具体行动,从“小爱”到“大爱”,王箴带领的孤困儿童志愿服务团费县团已经成为公益、奉献、爱心的代名词。
王松伟:6米高桥跳水 勇救落水夫妻
王松伟,男,汉族,群众,1979年12月生,费县梁邱镇下河村村民。2022年8月1日,王松伟途经费县新庄镇柱子大桥,发现有一男一女落水,生命垂危。他不顾自身安危,纵身跳入距离桥面6米高的深水河中,冒着生命危险将两人救起,挽救了一个家庭,传为一段佳话。在危急时刻,王松伟挺身而出,勇救落水夫妻,展现了沂蒙汉子的英雄本色,演绎了一出临危不惧、见义勇为的感人画面。
2022年8月1日,费县梁邱镇下河村村民王松伟和母亲到费县新庄镇柱子山购买脆枣。返程途中,经过费县新庄镇柱子大桥中段的时候,发现有人落水,王松伟来不及多想,挺身而出,从距离水面6米高的桥上纵身一跃,跳入的河中进行施救。
王松伟迅速游到溺水者身旁后发现,落水者共两名,一男一女,男子尚有意识,女子却已经昏迷。紧要关头,桥上有热心群众从上往下抛给王松伟两根电缆线。王松伟心中衡量一番,认为女子必须立即救援,而落水男子却可以抓着电缆线,漂在河面暂时保持安全状态。于是立即抓住落水女子,托住头部使其高出水面,然后拖拽落水女子奋力往岸边游去,在这个过程中,王松伟体力迅速消耗,幸好此时附近的大车司机把救援用的粗麻绳抛到了桥下,王松伟将绳子绑在了落水女子身上,桥上的群众再一同发力,奋力将落水女子拉上了岸。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王松伟担心落水男子体力不支,一遍遍给他鼓劲,“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救命的麻绳再次抛来,王松伟抓过绳子绑到落水男子身上,群众合力向上拉,王松伟在水里用力托,终于将男子拉上岸。
王松伟跳下桥的那一刻,王松伟母亲的心就悬到了嗓子眼,一直替儿子捏了一把冷汗。看着儿子在桥下,母亲不知所措,自己平时从来没有觉得儿子如此勇敢、强大,为儿子骄傲的同时,她也在害怕,一直望着儿子游上岸,这才缓过神来。王松伟上岸后,得知两名群众已被救护车带走,便开车载着母亲回家了。被救的夫妻身体恢复后,几经打听,将一面锦旗送到王松伟家中,面对二人的连连道谢,王松伟笑笑说:当时没想那么多,危急时刻完全是凭着本能反应毫不犹豫地去救了,关键是有那么多热心人共同伸出援手。
王松伟见义勇为的善举并不是偶然,生活中他就是个热心的人,曾因拾金不昧被邻里传扬。在上班的路上,他见前面三轮车因拐弯过急掉落了斜挎包,下车后使劲呼喊,但是三轮车行驶太快不见了踪影,眼看着上班要迟到,他只能将钱包先拿着去上班。到工地后,他拉开拉链看见里边有现金,意识到失主会很着急,赶紧发动周围人去找,终于等到了失主,将钱包送还,心里的石头这才落下来。王松伟说:“少吃一顿饭、晚走一会没关系,失主找不到钱包肯定很着急,将心比心,咱也得抓紧把钱包送还到失主手中,这样大家都安心。”
类似这样的善举,还有很多。王松伟是一个受大家喜欢、受邻里认可的人,他孝敬老人、教育子女、团结邻里、勤奋工作、乐于奉献,用实际行动践行美德。疫情防控期间,王松伟主动值班值守,捐赠矿泉水、方便面等,守护群众生命健康。村集体道路建设、房屋修整,凡是能发挥作用的地方,他都积极参与,去做志愿者。
做好自己是本分,帮助他人是大爱。他是个热心肠的人,是群众眼中的“好男儿”。平凡中孕育着伟大,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照亮前行路,温暖身边人,践行着一个沂蒙人善良利他的淳朴理念。
王涛:群众信得过的 “用电管家”
王涛,男,汉族,中共党员,1980年7月生,国网费县供电公司胡阳供电所所长。20多年来,他始终扎根在基层供电服务一线,坚持“对群众用电需求负责到底、直到群众满意”的承诺,信守“有我在,绝不让大家用不上电”的服务理念,立志做群众信得过的“用电管家”,脚踏实地,默默奉献,用实际行动点亮万家灯火,为群众送去光明和温暖。
诚信服务,他“时刻准备着”
20多年的电力生涯,王涛的岗位换了很多,但“对用电群众提出的服务需求负责到底、直到群众满意”的承诺从未变过。“用电不是小事,关系千家万户,咱诚信服务才能赢得群众的满意”,王涛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17年冬天,还在费县探沂供电所工作的王涛接到张沈社区的张先生打来的电话,称近两个月家中没人,但是电费比以往多,怀疑电表发生了故障。放下电话后,王涛通过系统查看发现张先生家电费较同期确实明显增多。王涛立即赶往张先生家中,经排查线路,未发现异常。王涛下定决心查个水落石出。他对张先生家中的用电器进行了能耗状况逐一排查。当检查到太阳能热水器时,问题终于找到,张先生的孩子为了防止太阳能热水器管道结冻,开启了管道保温功能,虽然家中没有人,但是太阳能管道保温却一直在运行。查清真相后,张先生大为感动。
“群众用电无小事,无论故障大小,尽最大努力以最快速度解决好每一次问题,以最大限度减少对客户的影响”,这是王涛心中最朴实而坚定的信念,为此,他“时刻准备着”。
倾力服务,“宁站一夜不停一秒”
王涛常说:“让群众用上放心电,是供电人最根本的责任。宁可抢修站一夜,不能让群众多停电一秒。”2021年冬天,费县出现强降雪天气,石井镇莲花峪村突然停电。接到停电的消息,王涛立即组织抢修人员,冒着大雪迅速赶往现场。因大雪封路,车辆无法行驶,王涛和同事们只能身背工具跑步向莲花峪村赶去。雪水很快浸湿了裤腿和袜子,他们毫不在乎。赶到现场后,他顾不得已经冻得红肿的双手,立即组织抢修人员开展故障点排查。虽然头发和眉毛都结了冰,但是王涛和抢修人员一刻也不停歇,终于找到故障点并顺利修复,恢复送电。
疫情防控期间,王涛坚守“双零”防线,实现防疫场所保电“零间断”,重点管控区域“零投诉”,针对受疫情影响的居民客户实行“欠费不停电”服务举措,王涛组织“保电”突击队投身抗疫一线,助力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
心系群众,“有困难,找王涛”
任胡阳供电所所长后,王涛天天下台区现场,走遍了胡阳所每个台区每条低压线路。在工作中,王涛发现家住胡阳镇玉米庄村的孤寡老人丁老太家里用电线路混乱有安全隐患,便自费买好了开关电线和灯具,带领员工义务上门帮助丁老太家整改用电线路消除用电安全隐患。王涛还经常在逢年过节购买食油、大米等食品,去慰问看望丁老太。
秋收季节,王涛组织志愿服务队定期深入各村农户家中,开展上门服务,对用电线路、排灌设备、变压器进行“问诊把脉”,帮助农户及时解决用电难题。根据每家农户具体情况,实施“一户一策”个性化用电方案,围绕“一进、二帮、三宣传”基本举措提供电力服务,为其丰产增收保驾护航。
“有困难,找王涛”这句话流传于王涛担任所长负责辖区内的村村落落。20多年来,他为困难用户垫付电费累计达6700多元,为村民义务维修用电设备1400余次,为企业专变用户提供技术服务670余次,帮助消除缺陷及安全隐患,无论分内分外,无论困难大小,他都全力以赴。每次解决完用电难题,他都会留下自己的手机号码。为民服务的点点滴滴,虽都是些细微的小事,但坚持不懈终究聚沙成塔。他用“诚信”诠释着光明使者的责任,树立了供电企业“诚信”经营的良好形象。
王传峰:用汗水擦亮城市底色
王传峰,男,汉族,中共党员,1971年6月生,费县园林环卫保障服务中心职工。2017年,王传峰来到了费县园林环卫保障服务中心工作,自此,他便开始了与脏累苦为伴工作生活。8年来,王传峰以身作则,带领环卫工人为擦亮县城、提升城市品质和文明形象而努力工作,生动诠释了“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环卫情怀。曾先后获评临沂市城市管理先进工作者、临沂市最美城管人、齐鲁最美环卫职工等荣誉称号。
费县城区内4100个垃圾箱和每天150吨的生活垃圾怎样快速完成收运,怎样在天亮时人们上班前,把城市最美的形象展示出来,是王传峰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为了掌握垃圾清运作业的第一手资料,王传峰经常4点起床与驾驶员一道出车,随同垃圾清运工一起工作,了解收运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动作和每一个标准要求,根据路面的垃圾容器布设现状和小区内市民对收运时间的诉求,与清运人员共同探讨收运方案,研究制定最佳路线,及时调整垃圾车分片作业情况。
王传峰不仅是“思考者”,更是“实干派”。无论在哪里,只要看到不卫生的地方,王传峰总是不怕脏、不怕累,撸起袖子就干活,笤帚扫、铁锨锄,掏垃圾桶、推垃圾桶装车、水枪冲洗等等干起来总是得心应手。王传峰常说,一个人做好一件事并不难,难的是始终坚持做好这件事。从国家园林县城到国家卫生县城,从大气污染防治到人居环境整治,从城市形象改变到市民生活方便,环境卫生都是基础。清扫、收集、运输,洒水、冲洗、喷雾,道路、公厕、社区……这一个个符号,构成了环卫工作的一张网,将城市与脏乱差隔离开来,与整洁有序融为一体。
环卫工作没有休息日,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水,越是节假日,工作越忙碌。无论春夏秋冬,王传峰到工作片区发现问题后,立即在环卫工作群里点名指出,“老张很负责,已经打扫完这一段路了。”“老王在哪个路段上?我怎么没看见?”“平安花园垃圾桶满了。”他这些点评,全部附带照片,工作干得好的劲头更足,工作没干好的就会脸红。“王班长天天上班比我们早,下班比我们晚”,这是大部分保洁人员的共同感受。而王传峰每晚休息前还会翻阅一天的工作记录,用心整理出保洁工作的重点,结合实际制定一系列规范性措施,有力推进了全县环卫事业向更精细方向发展。
“怎样带好队伍,合理利用执法工作,让他们工作安心、干着顺心,为一线环卫工人赢得尊严。这是环卫带头人的初心和良心。”王传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一线环卫工人年龄普遍较大,又都比较朴实本分,遇到乱扔乱倒垃圾的现象,往往都选择忍气吞声,不固定证据,不及时举报,大部分是选择默默将垃圾再次打扫干净。2022年10月23日,沿街商铺一名员工将打扫的垃圾直接倒在保洁员刚刚清理干净的垃圾桶外,在保洁员进行提醒时,对保洁员进行辱骂。王传峰了解了这事的来龙去脉后,积极维权,一边联系电视台给予曝光,一边联系公安部门进行调查取证,同时联系执法中队及时进行立案查处,对商铺工作人员进行了批评教育,责令其向环卫工人进行道歉。这看似是一件小事,但却影响很大,不仅为环卫工人赢得了尊严,也对沿街商铺乱倒垃圾行为起到警示作用。
王传峰在园林环卫保障服务中心组织成立了“橙暖万家”环卫志愿服务队,作为发起人的王传峰意识到,好的环境仅靠环卫工人是远远不够的,市民环卫意识的提高同样重要。为此他带着热忱奔波在宣传环保知识的道路上,践行着环卫人的初心和使命。他将环境卫生、垃圾分类工作等融入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当中,联合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等力量参与到环卫工作中来,先后开展志愿服务活动50多次,参与人员3000余人次,让更多人了解环卫、支持环卫、参与环卫,凝聚起了全民讲卫生、讲文明的强大力量。
张学花:好弟媳悉心照顾聋哑大伯哥
张学花,女,汉族,群众,1966年10月出生,费县费城街道朱家庄村村民。她23年如一日,悉心照顾聋哑大伯哥朱见庭。张学花用善良和真诚坚持照料,从衣食起居到情感交流,事事周到、不辞辛劳。她没有豪言壮语,却用朴实的行动,践行了对家的承诺,诠释了对爱的信仰。她的辛勤付出,被邻里乡亲看在眼里,被称赞是难得一见的好弟媳。
1987年,费县费城街道朱家庄村居民张学花嫁到了朱家。婚前她就知道,公婆年事已高、无经济收入不说,家里还有个同母异父的聋哑哥哥,比丈夫大20多岁,虽智力正常,但从小缺少教育、常年与人不沟通,性格孤僻暴躁。面对这样的家庭,张学花没有退缩,毅然选择了结婚,担负起了照顾全家人,尤其是照顾这个“特殊”大伯哥的责任,这一照顾,便是23年。
2000年5月,张学花婆婆身体频出状况、瘫痪在床,为了方便照顾,她主动把公公婆婆和大伯哥朱见庭接到自己家里居住。与聋哑大伯哥朱见庭的相处,开始并不容易,大伯哥的一些生活习惯时常令张学花尴尬又苦恼:旁若无人在院子里随地大小便;天气热了,就脱光衣服在院子里闲逛;肚子饿了,就把桌上饭菜一扫而光……这些事常常把她气得偷偷抹眼泪,但张学花不愿放弃,她下定决心要帮助大伯哥改掉这些不文明的习惯。张学花开始担任大伯哥的“文明导师”,引导他去厕所方便;天热了,教他用扇子和电风扇;大伯哥发脾气,她耐心和他说话;大伯哥听不见声音很难交流,她就试着自创手语和他交流;大伯哥不耐烦躲开,她就追着继续比划……渐渐地,大伯哥开始接纳张学花,他们两个人摸索出了一套“语言系统”,形成了独有的默契。“俺大伯哥想干啥,一比划我就能懂,也只有我说话,俺大伯哥才能听懂、听进心里去。”每每提起能和大伯哥顺畅交流,张学花都颇感骄傲,毕竟是她“读懂”了大伯哥,而大伯哥也在她的帮助下,也开始学着“读懂”生活。
2014年,婆婆公公相继去世后,聋哑大伯哥的归属成了这个家庭急需决定的大难题。张学花身边的人心疼她,都劝她把聋哑的大伯哥送到他亲姐姐家里,减轻一些家庭负担。但张学花拒绝了,一方面,照顾好聋哑哥哥是公婆最大的遗愿;另一方面,大伯哥的亲姐姐家里也不方便;再说,大伯哥的饮食起居也形成了习惯,张学花不愿让老人不安心,也不忍心让聋哑大伯哥换个地方再受苦。人们说她傻,张学花却说:“大哥是我的亲人,是家里的一份子,哪怕我再累一点、再苦一点,也要把他照顾好,再难也不会把他送走。”对于留下大伯哥的决定,张学花说,“不过是多口饭的事,家里负担得起。”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学花的付出也换来了大伯哥朱见庭真诚的依赖与关心,一家人相互依靠、和睦温馨,日子也更有了盼头。每天下班回家,张学花远远地就能看见大伯哥在家门口等待。一次她加班回家晚了,本在家门口等她的大伯哥蹲在村口等她。看见她,大伯哥连忙站起身来,一脸焦虑地比划着“咋回来这么晚?”看到大伯哥依赖的眼神,张学花眼含热泪,拍拍他的肩膀:“咱回家做饭。”
2023年春节前,志愿者到张学花家走访,看到朱见庭穿戴干净、面色红润、精神饱满,大家猜测他不过60多岁,询问后,才知道朱见庭已经是80多岁高寿,着实震惊,纷纷感慨张学花对大伯哥的照顾用心。张学花谦虚笑笑,“自打俺嫁进这个家开始,就一直把朱见庭当亲大哥对待,什么都赶不上亲情重要,伺候大哥是天经地义的事。”受张学花的影响,孩子们也都非常善良、孝顺,经常给大伯朱见庭买吃的穿的,在空闲时也会陪着他遛弯散步、晒晒太阳。“我希望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孩子们做表率,希望他们能做一个善良、有责任心的人。”这是张学花对孩子们的期望。
23年来,张学花用女性的温柔给了聋哑大伯哥一个完整的家,用朴实的真心和不凡的坚持诠释着孝老爱亲的真谛,她对聋哑大伯哥的深厚情义在村里广为相传,成了远近闻名的孝善标杆。